back to list

2015舞蹈文化人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不同視野下之傳統樂舞:傳承、創新與推廣之研究

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1.本次研討會採精簡及深入探討方式;論文發表及討論,每人40-50分鐘為一單元,對發表之論文,可自由發問相互辯論。

 

2.藉由研討會結合傳統樂舞演出的方式,為觀眾帶來跨越時代的舞蹈與樂聲之美,在緬懷已逝文明所引領的思古之幽情之際,也透過舞碼之間的差異性或者同質性,發現經過歲月以及時代背景的衝擊下,舞蹈藝術所涵養的轉化,並推廣傳統樂舞的研究風氣。


3.本次研討會論文、影音等做全程紀錄並於會後統一集結出版,供學者及一般人士參考。

 

 

     傳統舞蹈的面貌為何?至今無人可以給出完整的答案!但在亞洲地區的日本三田德明先生與韓國金英淑女士仍努力的保存由盛唐時期所傳之樂舞;日本雅樂(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樂",是日本興盛於平安時代的一種傳統音樂,也是以大規模合奏型態演奏的音樂。樂曲以器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是現存於世界最古老的音樂形式。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及融合而產生日本雅樂。韓國呈才研究會創建於1996年,創會宗旨是為了繼承和保存韓國宮廷呈才及典禮舞蹈,並且為韓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創造新的文化價值,從而在當代繼續傳揚韓國文化傳統。每年,呈才研究會都會在宗廟祭禮和成均館的釋奠大祭禮中表演“八佾舞”。同時,曾在由韓國國立國樂院舉辦的回顧高麗朝鮮時代的“音樂文化遺產”表演會中演出“雅樂-文廟祭禮樂”和“文廟祭禮樂-佾舞”。在大陸地區有依照畫像磚,所發展出的漢唐樂舞,在臺灣則有新古典舞團的藝術總監劉鳳學博士花了近半世紀的時光所重建的唐代樂舞,這些古代樂舞歷經長時間的累積,被保存與重建。但文化是人類生活的方式的總稱,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適應與體現下,樂舞之面貌是否有所改變?換言之,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傳統樂舞,其傳承與發展的現象又是如何?本研討會希望建立一個討論的場域,將這些系出同門的傳統樂舞置放於同一平台,讓來自各地的學者藉由討論與分享,對於傳統樂舞的傳承、創新以及未來展望進行說明。


    邀請的學者,包括:(中國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江東副所長、(中國學者)中國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滿運喜系主任、(香港學者)中國傳統民族舞學會執行董事陳寶珠博士、(韓國學者)呈才研究會藝術監督金英淑(Kim,Young Suk)博士、(韓國學者)李美周(Lee,Mi Joo) 、(日本學者) 瑞穗雅樂會會長三田德明(Mita Noriaki)及(臺灣學者)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在研討會中進行對話與討論,這些學者均是長期鑽研傳統樂舞研究的重要人士。

 

   本次研討會希望透過來自不同地區的專家學者,分享不同地區對於傳統樂舞之研究,瞭解亞洲各地對於傳統樂舞的保存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說明與討論,亦結合傳統樂舞示範演出,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知音劇場共進行三場演出。邀請來自日本、韓國的學者與臺灣的舞者演出《蘭陵王》、《迦陵頻》、《春鶯囀》(韓國版本)、《舞山香》、《春鶯囀》(劉鳳學重建版本) 、《蘇合香》以及《漢俑》,透過展演的方式,讓參與研討會之學員直觀這些樂舞間的差異,融合理論與實務的展現,推廣傳統樂舞的研究風氣,期待以「傳統樂舞」為主題,期能為古代舞蹈研究展開新頁。

 

活動時間:2015/11/21~27
 
活動地點: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知音劇場  

辦理單位

  • 指導單位 內政部、文化部
  • 贊助單位 國藝會、臺北市文化局、財團法人菁霖基金會、日本文化交流協會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
back to list